资助研究《李富春与新中国计划经济》项目
发布人:秘书处发布时间:2017-03-31

项目背景:

计划经济,或计划经济体制,又称指令性经济,是对生产、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。在这种体系下,国家在生产、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,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,且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,并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,不受市场影响。计划经济是四种经济体系之一。

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在中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,在1949年,中国工业十分落后,如工业产品自给率,钢铁为5%,石油0.2%,车辆船舶1.6%;机器制造业只占工业总产值的1.6%,且基本是修配,“一辆汽车、一架飞机、一辆坦克、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。”面对自身经济落后的局面和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,国家以统一计划配置资源,把资金、技术密集的重工业作为自己优先发展的产业,以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,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,增强国防实力、巩固新生政权奠定物质基础有其必然性。而计划经济体制在新中国初期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。如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,我国新兴工业部门如飞机、汽车、重型机械、发电设备、冶金和矿山设备、精密仪表、新式机床、塑料、无线和有线电器材的制造等都初步建立起来,为我国打下了一个工业化的初步基础。

社会意义:

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,而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。因此,它虽然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,但绝不是与中国的计划经济截然割裂、相互独立,而是具有内在的联系、继承和变革。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,党中央强调“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”。就是要同时发挥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积极作用,其意义是重大的。因此,深入研究计划经济的历史,深刻认识其作用与局限性,并提升的理论高度认识,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具有重要意义。

客观地说,计划经济在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,其历时也较长。但目前国内尚缺乏深入、系统的中国计划经济史的研究,这是一个空白的领域,因此该课题从经济史研究的角度很有价值。需要说明的是,我们研究的是历史,不涉及对研究对象的价值评判。

前期调研:结合基金会的业务范围,我们对相关地区的研究者及其创作成果进行了调研。

可行性分析:

1、历史人物研究在历史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,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。

1950年4月,李富春同志由东北调中央工作,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、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重工业部部长,1953年9月兼任国家计委副主任(1952年11月国家计委成立),1954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至1970年6月,1956年党的八大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书记处书记(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),是新中国计划经济的奠基人和主要的亲历者之一。

其组织编制和指导实施了“一五”、“二五”、“三五”计划和其他重要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,规划,提出和践行了许多科学指导原则和工作方法,

如在“一五”计划中,由苏联援建的156个工程项目是“重中之重”。李富春同志作为编制“一五”计划的全程参加者,从国内前期准备、赴苏联进行长期谈判,到争取苏联相关援助的重要协定的签字,全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并亲自负责这些项目的组织实施。

《历史研究》作者汤恩比曾指出:“历史思想,深受思想者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主导体制的影响。”以历史人物为中心,以其个人经历为经,以其所参与的各个历史事件为纬,必定能使该人物所处的历史较为真实、全面、鲜活的表现出来,从而使历史研究变得更加深入、丰富和具体。

2、史料的搜集、积累有一定基础,初步具备研究基础。

3、课题研究队伍理论素养高,研究能力强,实力雄厚。

课题负责人:

苏宁,中国人民银行前副行长,高级工程师。1982年至1989年先后工作于国家计委综合司、国家计委预测中心、国家信息中心信息部;1989年至1997年任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研究司副司长、司长;1997年至1998年任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兼宏观经济研究司司长;1998年至2003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;2003年至2010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、副行长。

韩刚,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,博士生导师,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。1985年9月-2001年6月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,2001年6月-2008年6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工作。主要研究领域:中国共产党党史、中国当代史。出版主要著作近10部(含合著、主编),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,是《李富春传》中社会主义建设部分的主要撰稿人,曾研究、发表《李富春与“三五”计划的编制》(《中共党史资料》第74辑),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。

课题参与者:

南开大学和富研究中心暨马克思主义学院,学院现有教授22人,副教授22人;博士生指导教师21人,硕士生指导教师38人;现设8个博士点和相应的硕士点。近10多年,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,其中,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,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,教育部重大理论攻关项目9项,天津市社科研究重大项目30余项,省市级其他科研课题120余项。自2016年学院承担基金会资助的相关研究课题,进展顺利,且已形成以资深教授领衔,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。

实施计划:拟在上半年签署资助协议,并制定、完善研究计划,年内正式开展研究工作。首期资助研究经费人民币五万元。

天津市和富文化发展基金会

2017年3月31日